《诗词五首》PPT课件2

立即下载
收藏
  • 2024-06-30
  • 26次
  • 0次
  • 免费
  • 5ukj
  • 详细信息
    • ID:10531
    • 版本:部编版(2016)
    • 册别:九年级下册
    • 等级:免费
    • 年份:2017
    • 大小:1022 KB
    • 格式:pptx
《诗词五首》PPT课件2-预览图01
《诗词五首》PPT课件2-预览图02
《诗词五首》PPT课件2-预览图03

预览已结束,下载使用更方便

部编版(2016)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五首》PPT课件2
展开
《诗词五首》PPT课件2 诗歌鉴赏方法之一 音读 --- 排除障碍,整体感知 意读 --- 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情读 --- 追寻意象,涵咏意境 五言诗的朗读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者一一二。 迢迢/牵牛/星   纤纤/擢/素手 纤 xiān   扎 zhá     擢 zhuó   间 jiàn    脉脉mò 五言古诗  五言诗是在汉代民谣和乐府中产生,是由五字句构成的诗。五言诗能更灵活细致地叙事、抒情。格律要求比较低,奇偶参差的音节,更富音乐美。 ... ... ... 整体感知    人     第一、二句 :天上情景(景) 情     第三~六句 :织女悲苦(由景及人)  景     第七、八句:河汉相隔(由景及情)  相     第九、十句:相爱受阻(人情景相融) 融     修辞知识 “盈盈”写水之物貌,清浅的样子,“脉脉”写人的情貌,含情的样子,银河水清又浅,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近在咫尺,若隔天涯。这美好的情和景与”不得语“的残酷现实形成巨大的矛盾反差,从而使诗意更加哀怨动人。 叠词的魅力: 1.形式上: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和韵律美。 2.内容上:对写景写人起到“景情并生”的作用,使感情表达得更加缠绵悱恻。 ... ... ... 渡荆门送别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U幕僚,因�U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写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这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词语解释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色。 【注释】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长江南岸,其状如门,又与北岸之虎牙山相对,水势湍急,十分险要。  荆门外:指荆门以东,过此即入古楚国境内。  “来从”,作“来到”或“来向”解。  天镜:指水中所见一轮明月之影。  远:远自。       江:长江。   下:移下。     仍:频频。  ... ... ... 【诗文解释】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题目中的“送别”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故乡之水在送别他远游的儿子。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中心思想 《渡荆门送别》:表达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 ... ... ... 春望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古诗今译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 ... ... 问题思考 1.题目中的“望”统领了哪几句诗?这几句诗写景的角度是如何变换的?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心底的哀愁。“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 ...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简介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多年生活在西北边疆,对边塞自然风光军旅生活有深切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军府送武判官回京城时写的,抒发了无限惆怅之情。 解  题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重点字词: 裘 qiú     衾 qīn    瀚 hàn       羌qiāng  掣 chè   白草折 shé  胡天——指塞北一带的天空。胡,指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子。与“珠帘”都是指军中上层人物住的地方。 角弓——两端用角质装饰的弓。  瀚海——沙漠。 阑干——纵横的意思。 ... ... ... 思 考 1.第一句话写了什么内容? 2.看着架满树枝的雪絮,诗人想到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3.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勒了怎样的雪景,起了怎样的作用? 5.诗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6.诗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 ... ... 重点语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个诗句你是怎么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意境的? 上句体现了边塞诗的豪放风格,下句体现了送别的惆怅心情。 总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 ... ... 西江月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写作背景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豪放派词人,他的词多以沉雄激越、慷慨纵横著称,但也不乏淡泊潇洒之作,这首词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首词是作者中年时期经过黄沙岭路上写的,原有小引“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西四十里,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多良田、适合种水稻。词人曾经在此居住了十五年,写了不少描写这一带风物的词,除本首外,还有《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都写得清新俊逸、绰约自然。其中尤以本首最为耐人寻味。 ... ... ... 词题之解 《西江月》是一首词,“西江月” 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不是题目,与词的内容无关,这首词原有标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这首词是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写的。 这首词有50字,按字数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 或“上阙、下阙” )之间的联系。 品词 读词是学好词的序幕,品词才是真正学词的关键,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下面我们一起来好好品味这首词,体味作者不一样的情感! ... ... ... 主 旨 《西江月》描写了夏夜行走在上饶黄沙途中的农村景象,(或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 表达了词人闲适的心情,对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眷恋之情。 关键词:诗词五首教学课件,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七年级语文幻灯片课件下载,诗词五首PPT课件下载,.ppt格式

下载与使用帮助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如果首次下载不成功,可再次下载,15天内下载本站同一份资料不重复扣费。
3、如果浏览器启用了拦截弹出窗口,此功能有可能造成下载失败,请临时关闭拦截
4、资料成功下载后不支持退换,如发现资料有严重质量问题,请点击网站右侧 【意见反馈】,如若属实,我们会补偿您的损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