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PPT课件

立即下载
收藏
  • 2024-07-03
  • 29次
  • 0次
  • 15金币
  • 5ukj
  • 详细信息
    • ID:10761
    • 版本:人教版
    • 册别:必修2
    • 等级:普通
    • 年份:2019
    • 大小:910 KB
    • 格式:pptx
《故都的秋》PPT课件-预览图01
《故都的秋》PPT课件-预览图02
《故都的秋》PPT课件-预览图03
《故都的秋》PPT课件-预览图04
《故都的秋》PPT课件-预览图05
《故都的秋》PPT课件-预览图06

预览已结束,下载使用更方便

人教版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PPT课件
展开
《故都的秋》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语言知识积累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一椽(     )   ②落蕊(  )   ③平仄(  ) ④廿四桥(  )   ⑤潭柘寺(  )   ⑥房檩(  ) ⑦譬如(  )     ⑧颓废(  )     ⑨鲈鱼(  ) (2)多音字 ①夹 夹板(  ) 夹袄(  ) 夹肢窝(  ) ②落 落落大方(  ) 丢三落四(  ) 落枕(  ) ... ... ... 二、词语积累 理解运用 (1)落寞:____________ (2)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远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能自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混混沌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平平仄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疏疏落落:_________ 辨词填空 (1)清闲·悠闲 “清闲”是指清静闲暇,侧重无事做,有闲空。“悠闲”是指闲适自得,侧重心态上怡然自得,了无牵挂。两者都含有“空闲、闲适”的意思。 ①依据“第三空间”理念设计建造的“悠·图书馆”,希望传递一种悠然、_____、慢下来享受幸福的图书馆生活方式。 ②虽然顺利地留京,又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每天面对的是大量的档案,工作虽然_____却枯燥、无聊。 (2)萧索·萧条 “萧索”指缺乏生机,不热闹。侧重于强调荒凉、衰败、无生气,多用于自然景物,或人对自然景物的感觉。“萧条”指寂寞冷落,毫无生气;也指资本主义社会中紧接着周期性经济危机之后的一个阶段,其特征是工业生产处于停滞状态,物价低落,商业萎缩。侧重于强调冷寂、不兴旺。另外“萧条”在表示经济上的衰落意义时,与“萧索”没有同义关系,一定不能替用。两者都是形容词,均可表示冷落而无生气,不兴旺。 ①_____的晚秋景象总会引起人们伤感的情绪。 ②每当危机来临的时候,经济_____,市场冷落,大量的工人失业。 ... ... ... 文本常识积累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被追为烈士。 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故都的秋》等。 二、背景展示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文学知识 创造社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7月,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十余种刊物,并编辑出版了《创造丛书》等。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讲究文学的“全”和“美”。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创作上的流派特色十分明显,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 ... ... 故都的秋PPT,第二部分内容: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课堂导语 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远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感受到的是悲凉。柳永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郁达夫对于秋又寄予了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 ... ... 整体感知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二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三句,结构相同,动词后面均辅以结构助词“得”,形式整齐划一,有一种整体的美感,加强了《故都的秋》的节奏感。 C.用“故都”而不用“北平”,它既是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表明作者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 D.“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E.这篇散文,对于自然风物,既没有浓妆艳抹的涂饰,也没有对色彩层次的刻意雕琢,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大肆渲染,便把自然力赋予北平秋天的种种神韵和盘托出给了它的读者,既映衬出秋的底色,又和谐着文间的基调。 ... ... ... 课堂互动 1.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选取了哪些平常景物进行了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  (1)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①秋声(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②秋色(清):碧空、蓝朵、青布、淡绿微黄,都是冷色调。作者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③秋味(悲凉):疏疏落落、落寞、衰弱、凉风、微叹、清秋,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 (2)作者从声、色、味的角度很好地表现了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 2.为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使文章做到情景交融,作者从多种感觉上来感受故都的秋。请结合下面的两段文字作具体赏析。 (1)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答案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 ... ... 问题争鸣 争论话题 对于《故都的秋》的主题,历来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是颂秋,有人认为是悲秋,有人认为是表达对故都的眷恋之情,有人认为是表达了一种深沉的爱国之情,还有人认为是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你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什么看法? 我的观点: 答案 (观点一)《故都的秋》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性格。 (观点二)《故都的秋》表面是在悲秋,实为颂秋。如作者所说,秋能引起人们“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但作者在开头和结尾都用南国的秋和故都的秋作对比,衬托出北国秋景之美,秋味之浓,秋意之十足,渗透着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的挚爱和眷恋。文中写了家家户户的庭院秋色,写了高空下寂静的牵牛花,写了无声地飘然落地的槐花,在悲凉中又写出了故都人情的深沉、温暖,富有情味。写到处是成熟的水果,这是写清、静、悲凉中的成熟和充实,给人生气盎然的韵味。所以说作者实际上是在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悲凉来颂秋。 (观点三)《故都的秋》不但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之情,更是传递出他的爱国情愫。郁达夫在他短短四十几个春秋里,身处乱世,饱经忧患,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在《沉沦》中借主人公之口发出“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的呐喊,这也是他的心声。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他借写故都的秋景,表达的是一种深沉的爱国之情,对故都的秋有多眷恋,表明他对祖国的爱就有多深。 ... ... ... 故都的秋PPT,第三部分内容: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素材运用 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散文是作者内心世界情感诉说的一个通道,郁达夫写他对北平的秋的感怀时表达出了那份只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在他看来,恰恰是挟着清清爽爽的悲凉的这份秋味,让他记住了曾经生活过的这座城市——北平。他爱北平,他的爱已经和秋味混杂在一起,黏着在一起,无法分开,每每品读、把玩,情感世界里便会拥有一份馨香。这份馨香原本只属于他自己,当他用笔复原这份秘密的时候,我们才有幸获得了他的这份情感。当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说时,落寞、悲凉就是一份情感体验,它无所谓积极与消极,因为它不是伦理道德层面的是非判断问题,而是情感层面的审美体验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 运用示例 借得清秋一缕魂 谈起秋天,总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即便在炎热的夏天,只要一听到“秋天”二字,顿时就感觉凉爽了许多。每当记起秋天,我总是想起那浓霜,那厚露,那悲凉,我给这种感觉取了个名字,叫秋魂。 像郁达夫,从杭州到青岛,从青岛到北平,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看碧绿青天,听驯鸽飞声,只不过是想饱尝那故都的秋的悲凉。 秋风过后,满院是断肠的落红,满地是衰残的生命。这些朴素而轻微的生命,那么美丽,那么短暂,那么默无声息,生活的重压,人世的践踏,它们转眼间,便杳无踪迹。如黛玉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 ... ... 二、课外素材 “前80名秋游”势利教育观要不得 文科前20名、理科前60名的同学,才能去清华、北大秋游……某中学的学生们,对学校近日的秋游安排表示不能理解。学校表示,这仅是对成绩突出的学生的奖励,而学校此前组织了全体高一高二同学去慕田峪长城秋游。 【选材感言】 不论是“只给重点班装空调”,还是外来投资企业负责人子女“插班读名校”,抑或银行实习生“看父母下菜”,在供不应求的格局下,稀缺资源如何分配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价值观问题——“前80名秋游”作为一种选择性激励举措,是对成绩优异者的另眼相看和额外奖励,其初衷就是为了通过差异化的手段,来建构“好学生”的优越感、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 ... ... 美文深读 核心亮点:拟题、点题(二) 作文命题: 请以“秋”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论述你的观点,可叙说你的故事,可抒发你的情感。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抄袭。 [先读佳作] 一叶落知天下秋(1)(2) ①梅子黄时的一川烟雨笼着如诗如画的江南时,我却常常梦到冬日有着暖暖阳光的午后,老屋的后院,背倚着门的曾祖母手里拿了针线微微笑着。所有的怀念都是缘于一双小小的绣花鞋,所有的青春,所有的泪水和欢笑。(3) 1.精准拟题 (1)作者是如何拟题的? 提示 本文作者根据原题要求,借用宋朝唐庚《文录》引用的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以一句古诗句巧妙地拟出题目。   (2)本文题目有什么特色? 提示 借用诗句直接展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也展示了文章的语言风格,文笔细腻,语言如诗。      2.巧妙点题 (3)开篇第①段是如何点题的? 提示 本文第①段不是直接点题,而是侧面点题,只是点到了“一叶落知天下秋”的“一叶”——绣花鞋。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 ... ...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PPT课件免费下载,故都的秋PPT下载,.PPT格式;

下载与使用帮助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如果首次下载不成功,可再次下载,15天内下载本站同一份资料不重复扣费。
3、如果浏览器启用了拦截弹出窗口,此功能有可能造成下载失败,请临时关闭拦截
4、资料成功下载后不支持退换,如发现资料有严重质量问题,请点击网站右侧 【意见反馈】,如若属实,我们会补偿您的损失。
回到顶部